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减少,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,初中学龄人口仍在增加,高中即将迎来入学高峰,面对学龄人口变化,教育资源如何更好配置?
上海市人大代表、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(主持工作)鲁鸣从空间资源、师资配置、教学机制改革、智慧教育4方面提出建议。
鲁鸣表示,近两年入学人口在各个学段发生了很大变化,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学段近15年的变化趋势,学前教育生源大幅降低,而后续的入学压力都在中学。目前小学二年级人数到达巅峰,后续将逐年减少,而二年级往上会逐年增加,预计高中在2029年达到峰值。
鲁鸣从空间资源角度建议,建设便于转型的新学校。目前基础教育学段中,小学在校人数居高位,初高中学校人数逐年增长,部分九年一贯制学校、完中已经发展成总人数超过五千人的超大规模学校。今年秋季即将进入小学的学生仍旧比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多,九年一贯制学校、初中学校的规模需再扩大。
但接下去小学、初中的生源又将减少,“为了不造成资源的浪费,建议新建项目在设计上就具有可在小、初、高不同学段互相转换的功能,或设计成兼具小、初、高功能的空间场所,同时可以转型为其他社会场所的新型空间。”鲁鸣说。
鲁鸣也观察到,除了新建学校,也可对学校原地挖潜,更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空间。目前全市多所学校,尤其是高中,按照原有的建设规划,空间利用并不合理,在使用时存在模糊空间,可以将这些空间改建为实验室或者教室,增加教学空间。
鲁鸣同时建议学校多元化利用校园空间,随着“双新”的推进,在课程教学中打造校园泛在空间,教学任务不必固化在教室中完成,通过课堂创新更好地利用原有的校园空间。
另外,鲁鸣建议,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,集团内不同学段的学校可以打破空间壁垒,在小学生源减少、初高中生源增多的情况下,在集团内实现空间互补,以解决当务之急。
生源人数的变化,也会带来教师资源配置问题,在鲁鸣看来,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师跨学科能力培养非常有必要,可以解决师资暂时不足的问题,“教师的工作量有上限,随着班额的增加,教师数量将无法满足需求,另外部分学校也会出现教师结构配置问题,有的学科相对富裕,有的学科已经紧缺,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低学段,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来解决师资平衡问题。”
鲁鸣认为,现阶段教师编制仍需增加,借助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,提高师生比,为未来小班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师资力量。
他同时关注到了教师流动问题,建议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空间,在区域内、教育集团内优化教师流动机制,实现相对均衡的配比。
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,鲁鸣认为,教学机制改革也能发挥更多作用,“在生源人数走上坡路的学段增加师资配置,而在生源人数下降的学段应大胆缩小班额,形成小班化教学架构,更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。”
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跨学科学习、探究式学习、情景式学习、合作式学习、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,“去年11月我前往芬兰考察,当地大部分学校已成熟开展现象法教学,即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日常观察生成,老师围绕学生发现的现象开展跨学科学习,实现了真正的‘生本教育’。”鲁鸣建议在小班化基础上开展更多教学方式变革。
教学机制变革也应关注评价标准,建立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,将终结性、结果性评价更多地转化为过程性、表现性评价,让学生未来能进入不同的发展通道。
此外要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家社共育机制,借助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,开展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、研究院所与学校的合作,让学校所匮乏的教学资源通过向社会和家长借力来解决。
鲁鸣表示,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可通过新技术得到优化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线上教学技术更好开展融合教学,通过智慧课堂,将之前必须在线下完成的实体教学实现在线上完成,提高教育效率。
此外,需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关注学龄人口的动态变化,通过精准的大模型关注生源变化趋势,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更好的调节配置。
幼儿园生源减少、中学生源增加,教育资源如何更好配置?
来源:保育员培训中心 更新时间:2025-01-19 09:13 浏览次数: 次
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减少,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,初中学龄人口仍在增加,高中即将迎来入学高峰,面对学龄人口变化,教育资源如何更好配置? 上海市人大代表、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(主持工作)鲁鸣从空间资源、师资配置、教学机制改革、智慧教育4...